2025年05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7版:大美当涂

太白镇:“文化养老”激活乡村振兴“银色引擎”

太白镇:“文化养老”激活乡村振兴“银色引擎”

在太白镇老年学校,68岁的刘大爷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当涂民歌,苍劲的曲调里流淌着乡土文化的新活力。近年来,太白镇以党建为引、以文化为魂,创新构建“文化养老”生态体系,让老年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银色引擎”,老年群体从养老迈向享老,勾勒出“老有所学润心田、老有所为焕新颜”的和美乡村画卷。

党建领航

织就“银龄学习圈”的治理密码

走进太白镇老年学校龙山分校,20余名老党员正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学习党的政策理论。镇党委将老年教育纳入乡村振兴大盘子,统筹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多处阵地资源,通过盘活闲置校舍、文化礼堂等场所,建成1所镇级老年学校、16所村级老年学校、1所敬老院老年学校及龙山老年分校,实现乡村老年教育全覆盖。全镇老年教育活动场所面积达7293平方米,配备多媒体教室、舞蹈室、阅览室、健身室等功能区,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打造出家门即进校门的“半小时学习圈”。

“我们创新‘党建+老年教育+社会治理’联动,让老党员成为‘文化火种’。”镇党委工作人员说。通过动员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教学点负责人,组建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文化辅导等活动,形成“党委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工作格局,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银龄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定盘星”。

学养融合

激活乡土文化“基因库”

“正月里来是新春,青草芽儿往上升……”清晨,镇老年学校民歌班传出悠扬旋律。太白镇老年学校以“需求导向、兴趣引领”为原则,构建“适老化+本土化”课程体系。镇老年学校开设了政策法规、健康养生、声乐、健身舞蹈等适老化课程,同时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点打造出当涂民歌、传统手工艺、书法、剪纸等乡土文化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全年招收学员368人,开设教学班20个,开展教学668课时,组织文化活动17场次,惠及学员超2200人次。

模式创新

打造“银龄+”赋能矩阵

在太白村的田间地头,一支由老年志愿者组成的“银发巡逻队”正在日常巡查,他们臂戴红袖章,腰间挂着小喇叭,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环境监督员。

“我们不仅是学员,更是乡村振兴的‘编外干部’!”老年志愿服务队的王奶奶自豪地说。镇老年学校成立的老年志愿服务队,现有160名队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配合镇、村两级开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老年志愿者每年参与村(社区)服务600余人次,调解邻里矛盾30余起,带动形成“以老助老、以老带小”的互助风尚,成为基层治理的“银色力量”。

如今的太白镇,老年教育已超越“打发时间”的浅层需求,成为撬动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支点”。镇老年学校积极打造“春有成果展演、夏有游学实践、秋有运动竞技、冬有迎新汇演”的四季文化活动品牌。培育老年文艺团队4个,吸收老年文艺队员200多人,创作编排反映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40多首,每年开展文化下乡演出16场次,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播了文明新风。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未来,太白镇将持续深化“银龄+”模式,让老年教育成为“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乡村文化地标,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乡村振兴中绽放“不老芳华”。

通讯员 吴家龙 古玉

2025-05-19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1003.html 1 3 太白镇:“文化养老”激活乡村振兴“银色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