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7版:科普

诊疗探索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诊疗探索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且疼痛剧烈的疾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病毒侵犯神经节,并沿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引起相应区域的疱疹和神经痛。大约10%-15%的患者会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表现为持续性灼痛、刺痛或痛觉过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广大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对于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西医治疗核心: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激素与预防

抗病毒药物:首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神经炎症,从而缓解疼痛并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发病7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可缩短病程、减少神经痛风险。疗程7-10天。对于病重或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可能还需要静脉用药。

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2、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缓解神经炎症引起的疼痛和麻木等不适症状。

止痛治疗:轻中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中重度疼痛:抑制神经异常放电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或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因有一定的成瘾性,需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

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皮疹广泛且伴有高热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神经水肿,从而减轻疼痛。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

带状疱疹疫苗:50岁以上人群推荐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抵抗力,可降低发病及PHN风险。

免疫球蛋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可在72 小时内注射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被动获得免疫力,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或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中医治疗:从“瘀、毒、虚”论治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与“湿热毒邪瘀阻经络”相关,PHN多属“久病入络、气血亏虚”,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扶正祛邪为主。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所致,采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急性期:龙胆泻肝汤加减(清利肝胆湿热);后遗神经痛: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或联合补气养血药(如黄芪、当归)。

中医外治疗法

火针疗法:通过将特制的针具烧红后迅速局部点刺疱疹或疼痛部位,可激发经气活动,调节气血运行,快速泄热解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促进疱疹干涸结痂的目的。火针治疗一般每周进行2-3次。

梅花针叩刺+拔罐:梅花针沿疱疹分布区域及疼痛部位进行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可加拔火罐清除瘀毒。这种方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症状。通常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治疗。

其他外治法:如中药外敷,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作用的中药,如马齿苋、黄柏、大黄等,将其研成细末,用适量香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疱疹部位,能起到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效果。此外,还可采用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传统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经络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注意事项

西医的抗病毒、止痛及营养神经等药物能迅速缓解急性期症状;中医的整体调理及特色外治法能从根本上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修复,减轻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火针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开大血管及破溃皮肤;免疫低下者(如HIV、肿瘤患者)慎用放血疗法,需优先西医规范治疗。

预防关键:早接种、强免疫

疫苗优先: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尤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

生活调护:避免熬夜、压力过大,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增强免疫力;带状疱疹患者需隔离至水疱结痂,避免传染儿童(引发水痘)。

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需“早期干预、防治结合”,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休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等,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使更多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早日康复。

马鞍山市中医院脑病科 郑当

2025-05-23 诊疗探索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1388.html 1 3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