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的“新舞台”
■通讯员 马晶晶
白墙黛瓦,花草环绕。走进乌江镇宋桥村,民房山墙绘制的乡村振兴图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村庄透着宜居的惬意,这个刚在2025年5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的村庄,有一间不大的小屋让村民“有事就往这屋跑”,它还有个很官方的名字——老徐工作室。
屋子的主人徐训生会同曹法营、崇世林、秦朝生等三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他们只用“唠嗑式调解”“上门式服务”,把村民的“揪心事”变成“顺心事”,成了宋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的“最大功臣”。
“现在党员干部普遍年轻,许多事情不了解,跟老年人沟通也存在困难,工作难以开展,我们在村里待了一辈子,谁家住哪、谁家有啥难处,全都清楚,也能说得上话!”说起成立工作室的初衷,75岁的徐训生打开了话匣子。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书记,退休后总觉得“还能为村里多做点啥”。
2021年,在村委会支持下,“老徐工作室”应运而生。最初工作室只有徐训生与曹法营两位成员,没有固定办公地点,谁家有矛盾,他们就往谁家跑;遇到棘手的事,两人就跑在田埂边、树荫下商量对策。“那时候村民找我们,得先问老徐今天在吗?”曹法营看在眼里,便主动提出:“我家有间空屋,离村委会近,房子改改能用!”
屋子原是粮站代销点,40多平方米,一年房租能有1千多元,1996年粮站撤销后便闲置。2019年曹法营花一万多元将其简单装修,用于存放杂物。“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给村民当‘说理的地儿’!”在村委会帮助下,屋子被重新收拾:墙上贴满工作室成员介绍、“以和为贵”的工作准则,屋里摆上几张木桌、几张凳子,烧上一壶热茶,从此,宋桥村有了“热闹去处”:没事的村民来这唠家常,有矛盾的来这评理,要帮忙的来这求助,往日冷清的小屋,成了村里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2022年,崇世林、秦朝生两位老党员主动加入,四位平均党龄超40年的“银发团队”正式成立。他们熟悉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的家族关系,调解既有“法理”的底线,又有“人情”的温度。“现在村民都知道,有事就去老徐工作室。”徐训生笑着说。
在乡村,矛盾纠纷往往不只是“法理题”,更是“人情题”。老徐工作室的四位老人,最擅长用“乡土智慧”解开“乡土疙瘩”。
2023年,村民曹法桂从上海回乡,要求要回早年自愿放弃的田亩,可这些田早被生产队分给其他村民,如今由种田大户承包,每年能拿到租金,村民们自然不愿退还。曹法桂急了,跑到田间阻拦拖拉机作业,眼看邻里闹僵,村委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徐工作室。
“那是冬天,雨夹雪,我们四个人骑着电动车往村委会赶,路上滑得差点摔跟头。”回忆起调解过程,崇世林至今记得。第一次找曹法桂谈心,对方态度强硬:“这田本来就是我的,凭啥要不回来?”转头找村民们商量,大家也委屈:“当年是他自己不要的,现在凭啥让我们退?”
四位老人没有气馁。徐训生带着大家翻出当年的田亩分配记录,一笔一笔跟曹法桂讲政策。曹法营挨家挨户敲村民家门,用“家门口人情”劝:“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这点租金钱,换个邻里和睦。”“要是闹到派出所,伤了和气,以后村里办事咋互帮互助?”
三个多月,他们跑了无数趟曹法桂家,走访了多户村民,终于在2024年6月促成和解:村民们同意返还田亩,曹法桂也主动放弃追要此前租金。
2021年宋桥村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时,矛盾纠纷一下子多起来:有因宅基地边界吵红脸的,有因道路硬化占了自家菜地闹意见的,还有因牛棚拆除起争执的。“那阵子我们每天电话响个不停,骑着电动车跑遍村里的角角落落。”徐训生记得,有时候,从早忙到黑,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近年来,大到房产田地纠纷,小到水沟堵塞、邻里拌嘴,只要村民找过来,四位老人从不含糊。“村里的事没有‘小事’,今天不解决,明天就可能变成‘大事’。”2024年,宋桥村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今年是我入党第50年!”说这话时,徐训生的眼里闪着光。在他看来,“党员”二字不是荣誉,是“一辈子为村民分忧”的承诺——这也是四位老人的共同信条。
“只要身体还硬朗,我们就会一直守着这间小屋。”徐训生说。在宋桥村,这间工作室早已不只是调解矛盾的地方,它是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舞台”,是村民感受温暖的“港湾”,更是全国文明村镇一道最质朴、最动人的“民生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