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温度,
历史的回响
——凌家滩研学记
■博望中心学校406班 杨佳霓
小记者 2505009
指导老师 杨健
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今朝得见,方知其中韵味。清晨,我们小记者团踏上了前往凌家滩遗址的旅程。透过车窗,远处的青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沉睡千年的故事。
步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柜中,一件件古朴的陶器静静陈列,斑驳的纹路里藏着先民的生活智慧。最令我驻足的是一个陶罐,它表面布满细密的绳纹,仿佛能让人看见先民们制陶时专注的神情。讲解员轻声说道:“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简单的骨针、石斧,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望着这些文物,我仿佛听见了时光流淌的声音。
阳光透过云层洒落,我们来到了陶艺体验馆。推开木门,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陶艺老师递给我一团湿润的陶泥,温润的触感让我想起了奶奶和面时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将泥团放在拉坯机的转盘上,双手沾水,轻轻按压。可是陶泥总是不听使唤,边缘时厚时薄,像极了我第一次学包饺子时的笨拙模样。正当我手忙脚乱时,老师轻轻握住我的手,说:“手指要均匀用力,像这样轻轻往上提。”在她的指导下,我终于让泥坯变得圆润起来。看着转动的陶泥,我忽然想起了家里的小鸡仔还缺个碗,于是将它捏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虽然成品歪歪扭扭,却让我爱不释手,因为这是我亲手制造的器物!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这次采风活动让我体会到:原来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当我触摸陶泥的那一刻,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和五千年前的工匠们进行了一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