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河上的摆渡人
——记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摆渡人刘庆
□文/戎林
一条青山河,串联起三代人的命运;一座古渡口,刻下了刘庆“摆渡为民”的诚信与坚守。十八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十八年,从青春岁月到年过半百,刘庆把这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条小河,献给了这条渡船。
A一个电话把他召回小河边
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有座大青山,山下有条河,叫青山河。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小河就醒来了,村民们的呼唤声,河里的浪花声,马达的轰鸣声,汇成一支欢乐的歌。
每到这时,刘庆就会热情地跟乡亲们打招呼,叫大家不要挤,慢点。上了船,人们自觉地往小桶里丢下一块钱硬币,那叮叮当当的响声,伴着河里的浪花,显得格外清脆。随着阵阵马达声,小铁船一会儿就驶到了对岸。
就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小船不知疲惫地在小河中来来往往,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接送着两岸的村民,方便着群众的出行。
其实,这个渡口的上下游都有桥,但太远了,乡亲们要过河,得绕道几十里,多花一两个小时。这样算来,摆渡过河还是乡亲们的首选。
刘庆今年已年过半百,在这条河上摆渡已是第十八个春秋了。退伍那年,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和千万个年轻人一样,他选择了深圳,在一家公司开车送货,收入也很可观。就在他满怀激情迎接新生活时,接到远在家乡舅舅的电话,问他能不能回来接下自己手里的舵把,为乡亲们摆渡。刘庆知道,姥爷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在那条小河上摆渡,用小船把无数抗战将士送往前线;解放了,舅舅接过舵把,继续接送着两岸的父老乡亲,一干又是大半辈子。前后加起来,有八十年了。如今舅舅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外甥刘庆身上。
一边是舅舅的期望,一边是自己的前途。刘庆陷入迷茫,进退两难,那天晚上,他失眠了,直到天快亮时才合上眼。朦胧中他做了个梦,梦见姥爷和舅舅站在渡船上向他招手,姥爷大声问:“你不说回来吗?怎么还不见人影子?”舅舅也说:“我们曾立过誓言,要一直为乡亲们摆渡,到了你这一辈,怎么断了呢?”
既然老一辈这样说了,就必须这样做,做一个讲诚信的后生。刘庆毅然回到家乡,回到那条魂牵梦绕的小河边,从舅舅手中接过舵把。
就这样,刘庆做起了第三代摆渡人。那年,他33岁。
B做个一块钱的船老大
姥爷和舅舅摆渡用的是小木船,划的是木头桨,不仅速度慢,承载的客人也很有限。刘庆掏出所有的积蓄,把小木船换成了铁船,把木桨换成了15马力的单缸柴油机。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仍然是每渡一个人只要一块钱。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一块钱实在太少了,有人在网上发帖,求他涨价,刘庆却说:“不能涨,爷爷在世时说过,良心渡人,我不能辜负爷爷。再说,乘船的大多是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还有卖菜的大爷大妈。乡里乡亲的,怎么能涨价呢!”
摆渡人实在太辛苦了,就说刘庆,一天站十几个钟头,腰站酸了,腿站肿了,上了船就别指望下来,一日三餐都得在船上吃,很少吃过热饭。有时刚端上碗,又有人上船了,他把碗一丢,马上开船。每天从清晨忙到天黑,直到星星满天才能收工。夏天热浪滚滚,太阳把铁船晒得滚烫,手一碰到钢丝绳,就会粘掉一层皮。冬天河面上冷风阵阵,窄小的舱内滴水成冰,冻得全身打抖,没人能待得住。但刘庆还是坚持下来了。
没人能统计出,十八年了,刘庆接送过多少客人,来来回回开过多少趟,只看见他浑身皮肤漆黑,一张脸被风霜雨雪磨砺成雕塑一般,那双粗拉拉的大手不知磨损了多少舵把。十八个春夏秋冬,十八个寒暑凉热,刘庆从没有歇息过一天。记不清多少个除夕夜,远处响起了鞭炮声,刘庆还坚守在渡船上,靠着船帮吹起了口琴,耐心地等待着吃过年夜饭要渡河的乡亲们。
C渡口就是阵地
十八年,刘庆从没离开摆渡船,他说他是战士,战士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在这个流动的阵地上,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有个姓吴的年轻人,在河对岸的开发区工作,每天晚上下班很晚,他问刘庆,十点能不能渡他回家,他愿加些钱作补偿。刘庆说可以接,但不用加钱,因为他是“一元钱船老大”,只能收一元。
寒冬腊月的夜晚,刘庆刚躺下,有人来电话说要过河,刘庆一骨碌爬起,直奔河边。进城看病的回来晚了要过河,孩子迷路了要过河,远道而来的客人要过河,他总是随叫随到,没有半句怨言。
碰到一些残疾人,或者困难户,他分文不取。碰到军人过河,他指指船头“军人免费”的牌子,热情地邀请他们上船;对那些随身携带有重物的客人,则主动帮他们把东西提上河埂。
那年,刘庆被评为“中国好人”。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前,邀请他到会场亮亮相,可他说他实在走不开,他一走,那么多要过河的人怎么办。
现场盛况通过视频传到刘庆的手机里,主持人让他跟舅舅对话,他大声说:“放心吧舅舅,你交给我的舵把我一直没松手,我会紧紧地握着,决不辜负你和爷爷的希望。”话音没落,掌声大作。
如今,村里大多年轻人都搬到城里去了,渡河的越来越少。有人问他,船还要不要开呢?刘庆说:“村里的那些爷爷奶奶还要过河呀,这船要开,还得开。”
D渡船上的课堂
铁船从这边开到对岸,不过四五分钟。刘庆常常利用这短短的时间做群众工作,宣传大好形势,讲解党的方针政策,调解邻里纠纷。
过河的大多是本地村民,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有的上了船竟争吵起来。每到这时,刘庆便面带微笑,用温暖的话语,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使一些误会和矛盾消融在河水里。刘庆爱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讲起来头头是道,他就利用渡船上的几分钟,用浓厚的家乡话给大家答疑解惑,讲解国家形势,描绘越来越好的日子,听得乘客们个个直点头,都说这是一艘装满正能量的渡船。
河边的社区主任是和刘庆同一天走马上任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当主任,一个当摆渡人。主任说:“刘庆不愧是共产党员,我们有什么事,总是第一个告诉他,他就在船上宣讲。他讲的群众愿意听,入耳,比我们开会还灵。”老百姓说,刘庆的渡船是流动的课堂,是装满阳光的流动宣传站。
摆渡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让群众放心大胆地登船,快快乐乐地上岸。刘庆深感自己安全知识欠缺,所以每年的安全培训第一个报到的就是他。回到船上,他就把渡船当成安全教育的课堂,给来往乘客普及安全知识,还按照老师的要求落实每项安全措施:救生马甲、救生圈、安全标识都规规矩矩地按标准摆放,还在渡船上配备了急救箱、水瓶、纸杯、雨伞等。
船上有刘庆,安全有保证。不光渡船上重视安全,身边的小河里一旦有事,刘庆也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至今,小河两岸还流传着刘庆跳河救人的故事。
那是2024年2月10日下午,春节还没过完,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刘庆像往常一样在河上摆渡。突然河面上传来呼救声,一名中年男子在岸边的大埂骑车急驶,没刹住车,连人带车一起冲进河里,水流湍急,十分危险。刘庆想都没想,一个纵身跳进冰冷的河水,奋不顾身地游到男子身边,拼命将他往岸边拉,直到将男子救了上来,送回家中。这时的刘庆已经冻得浑身颤抖,累得精疲力尽了,他没顾得上喘口气,换下湿衣服,又匆匆返回渡船,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他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了多久,这段河面上就会架起一座大桥,到那时,他的铁船就要搁浅了,再也不必辛辛苦苦地摆渡了。可眼下,乡亲们来来去去还是离不开摆渡。刘庆铁了心,只要乡亲们需要,哪怕一天、一个钟头,他也会拼尽全力地做好摆渡人,一直摇到大桥诞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