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马鞍山红”
9月8日清晨7点30分,阳光越过贡布日山巅,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雅砻江河谷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坝子镀上一层橘红。管大鹏搓了搓袖口外的白霜,弯腰钻进6号棚,一阵热浪扑面而来,墨绿番茄藤顺着吊线一路爬向棚顶,第十五穗果正由青转红。他伸手托住,指尖传来微微凉意:“再有一周,就能采收第一刀。”
六年前,这位来自蔬菜之乡马鞍山和县的种植大户,还只是在皖江平原上侍弄辣椒苗的“土专家”;六年后,他把马鞍山的蔬菜种植技术搬上雪域,让番茄、辣椒在最接近天空的温室里结出一片“马鞍山红”。
四上高原:把“江南沃土”搬上雪域
2019年3月,马鞍山市援藏工作队回乡进行产业对接,把一组数据递到管大鹏面前:山南全年日均日照比和县多出约4小时,昼夜温差普遍15℃以上,冬季正午气温常能升到15℃,夏季最高25℃。“要是能把这阳光装进大棚,菜还不得疯长?”管大鹏笑着回忆,援藏干部的一句话把他心点燃。
当年4月到12月,他背着土钻、温湿度仪,四飞拉萨、四赴山南,夜宿板房,一犯高原反应就蹲在地上大口喘粗气。第四次返程前,土壤pH值、有机质、昼夜温差、风速、蒸发量写满一本《高原笔记》,笔记本最后一页有一句——“土硬、风大、缺氧,都能改;阳光、温差、空气洁净,老天爷赏饭吃,干!”
2020年春节一过,他在山南市琼结县租下首批荒地,建起几十座大棚,技术团队、种植机械同步进场。第一次下地,铁锹“当”一声弹回来,管大鹏被震得虎口发麻。他蹲身抠起一块土,指甲缝里留下灰白色粉末。管大鹏把板结如砖的土块捏在掌心,用力一攥,土块纹丝不动,像攥着一块冷硬的石头。
管大鹏从老家搬来“救兵”——安徽省农科院多位专家远程“把脉”、就地“开方”。不久,两车40吨发酵羊粪沿青藏线颠簸七天七夜抵达基地,卸车时散发着淡淡酒味。藏族同胞白玛扎西捂着鼻子笑:“这玩意儿比酥油还香?”管大鹏抓起一把,黑得发亮,指缝间“沙沙”落下,像江南的春雨。
他们以发酵羊粪为主料,再配以本地易得的秸秆炭、河沙等辅料,反复试验调整配方,最后把改良土铺回棚内。灌深水闷棚一个月后,20厘米表土变得疏松,蚯蚓钻出细小通道。管大鹏把第一株番茄苗栽下去,长舒一口气——土,终于软了。
三千日光:让“马鞍山藤”攀得更高
马鞍山的蔬菜种植技术,遇上高原的阳光与温差,结出意料之外的硕果。
管大鹏把和县“工厂化育苗”整套流程平移进场,再对照高原“天赋”逐项升级:15℃以上的昼夜温差让蔬果的糖分加速累积;高海拔的紫外线可抑制多数害虫繁殖,替代了化学农药成为天然的防护屏障;全年日照三千小时让番茄进入“无限生长”模式。三重优势层层叠加,高原温室俨然成为“天然糖厂”和“绿色车间”。
随即,试种工作全面展开。基地大棚里,200多个品种轮番试种:番茄打头阵,辣椒、甜瓜、黄瓜随后。首轮刷掉弱苗,次轮越过夏关,末轮根据稳产性和糖度进行筛选,16个无限生长类型品种最终拿到“通行证”——番茄单株穗数从12穗拉到18穗,藤长轻松突破10米,高原“当家苗”名册正式敲定。
2023年产季测产,同一番茄品种、同等成熟度,和县棚区亩产2.1万斤,山南基地亩产3.7万斤,糖度显著提高。管大鹏把第一筐高原番茄带回和县给乡亲品尝,80岁的老爷子咬了一口就眯眼笑:“这味儿,比咱家地头的高一个档!”
技术红利也装进当地藏族群众口袋。基地现有固定职工68人,其中本地藏族54人,占比近八成。27岁的次仁拉姆负责11号棚,去年计件加分红拿到14.7万元,给家里新盖了二层小楼。她指着客厅里悬挂的采石矶航拍图说:“没去过马鞍山,但每天在大棚里侍弄‘马鞍山藤’,就像到了江南。”
今年,管大鹏还把“计件+分红”模式嵌进大棚:工人管6亩地,产1斤番茄提成1块5,质优再奖3毛。“江南藤蔓在雪域爬高,马鞍山红在高原生根。”管大鹏笑着说,和县的蔬菜种植技术终于在雪域高原扎下根。
一条长江:让“高原红果”顺江而下
凌晨4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货站灯火通明,最后一筐外盒印着“西藏小番茄”的果子被推上传送带。两个小时后,这些果子出现在市区的批发市场。“高原果脆甜,经常开市不到半小时,就被抢空。”经销商老周边说边把“已售空”牌子挂到档口。
管大鹏在电话里听到行情,笑得爽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的番茄在山南、拉萨的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5元,加上航空费用,这些果子在重庆的批发价达到每公斤6元,尽管比重庆周边的优质果还贵些,但仍然有定价权。”
这样的底气正是来自西藏本地市场。果面亮、糖度足、货架期长——马鞍山技术种出的硬底气,让“雪域胃”先认可了这口“高原甜”,也为“马鞍山红”出藏留足了筹码。如今,这批红果落地重庆后,再沿着长江黄金水道分拨至沿岸多地,高原藤蔓正把江南味道送回内地。
更让他骄傲的是,和县老家的老客户也追着要货。“和县那边的企业一打电话就要发一点。”管大鹏笑言,眼下正跟顺丰洽谈冷链包装,准备把高原番茄小批量寄回家乡,“让家里人也能尝到这口‘高原味’。”
夜深,管大鹏关掉头灯,月光透过棚膜倾洒而下。他掏出手机,给和县的家人发去微信:“六年前把江南红带上高原,六年后把高原红送回江南,轮回一圈,值了。”
远处,已建成的963亩大棚铺展开来,预计今年产量较去年翻一番。2026年,这里将继续试种新的品种。马鞍山与山南,两座城市被一条看不见的藤蔓紧紧系在一起——故事,还在更高处开花。
记者 任德玲 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