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6版:科普

中医诊疗

中风72小时内的中医干预要点

中医诊疗

中风72小时内的中医干预要点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一旦发病,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最初的72小时,更是被称为“黄金抢救期”。在这段关键时间里,中医凭借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有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预要点,为中风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入院初期,中医诊断定方案

辨病辨证,找准疾病“症结”。中医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就是确定患者所患疾病为中风,而辨证则更为关键,它要分辨出患者属于中风的哪种证型。常见的证型有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等。肝阳暴亢型患者,往往表现为突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所致。风痰阻络型患者,除了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中风常见症状外,还伴有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弦滑,多因风邪夹痰,阻滞经络而发病。痰热腑实型患者,除了中风症状,还会出现腹胀、便秘、口臭等表现,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是因为体内痰热互结,腑气不通。气虚血瘀型患者,肢体偏瘫、软弱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涩,这是正气亏虚,推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观察舌象、脉象,中医医生能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型,从而对症下药。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中医诊断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肢体活动情况,以及舌象。如,面色潮红可能提示有热象,而面色苍白则可能是阳气不足;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与脾虚湿盛有关。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以及嗅其口气等。若患者呼吸气粗,声音高亢,可能体内有实热之邪;口气臭秽,往往提示胃肠积热。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诱因、时间、症状特点,以及既往病史、饮食、睡眠等情况。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过大常是肝阳暴亢型中风的诱因。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的变化,如脉浮、沉、迟、数、弦、滑等,来判断患者体内气血、脏腑的状况。综合四诊信息,医生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治疗阶段,中医手段显神通

在中风72小时内,中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战,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直击病源“主力军”。对于肝阳暴亢型中风,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重镇潜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合用,能有效平肝潜阳、息风通络,缓解肝阳上亢导致的中风症状。风痰阻络型中风,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半夏、白术化痰燥湿,天麻息风止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此化痰息风、活血通络。痰热腑实型中风,大承气汤加味较为常用。大黄、芒硝泻下攻积,荡涤肠胃积热,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再根据患者情况加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品,以通腑泄热、化痰通络。气虚血瘀型中风,则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过补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证型精准用药,直击病源,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

针灸治疗,疏通经络“调理师”。在中风72小时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常用的穴位有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百会、水沟能醒脑开窍,内关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对于上肢偏瘫,常选极泉、尺泽等穴位,以疏通上肢经络;对于下肢偏瘫,则选取三阴交、委中等穴位,促进下肢气血运行。针刺手法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有所不同,虚证多用补法,实证多用泻法。艾灸则主要用于一些虚寒证型的中风患者,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针灸治疗能让气血运行重新顺畅起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症状的改善。

推拿按摩,缓解肌肉“松弛剂”。中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肌肉紧张、痉挛等情况,推拿按摩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在发病初期,按摩师会采用轻柔的手法,如揉法、摩法、推法等,对患者的头面部、颈部、肩部及偏瘫肢体进行按摩。按摩头面部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按摩颈部能放松颈部肌肉,改善颈部血管的供血情况;对偏瘫肢体进行按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紧张。

中风72小时内的中医干预涵盖了从紧急识别、现场急救到入院后的诊断与治疗各个环节,每个要点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通过中医特色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减轻中风患者的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当然,在实际治疗中,中医也需要与现代医学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含山县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郭传玲

2025-05-19 中医诊疗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0990.html 1 3 中风72小时内的中医干预要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