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重视病史,医患共写“健康故事”
在看病过程中,病史是关键东西,它就像看病的起点,也是医生和患者交流的重要纽带。医生能不能看准病、治疗安不安全,医患关系能不能处好,都和医患双方对病史的态度紧密相关。
病史,看病的“指路牌”
病史包含好多方面,像以前得过啥病、吃过啥药、家里人有啥病、平时生活习惯咋样(如是否抽烟、喝酒),还有对啥过敏等等。它对看病有啥用呢?
定方向。不少疾病靠问病史和做检查就能诊断出来。如,一个人胸口疼,要是家里有人有冠心病,医生就会先往心脏病那边想,而不是先考虑胃食管反流。
定方案。像有慢性肾病的人,吃药得看肾功能来定剂量。要是不告诉医生自己有肾病,医生按正常用药剂量开具的药会加重肾病患者的肾脏损伤。
防风险。若忘了说药物过敏史,看病时用了相关药物,可能会过敏,严重的能致命。
医患在病史问题上容易犯的错
患者容易犯的错。有些人因为怕被歧视,或担心隐私被泄露,就不说自己的精神病史、传染病史等,可这后果很严重,如艾滋病患者不说自己的病情,医生开了免疫抑制剂,身体会更糟糕。有些人觉得有些症状不重要,就不说,如一直便血,却不告诉医生,结果可能耽误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等发现时病情就严重了。有些人只说最近吃的药,忽略了一直吃的保健品或者中药,但这些东西和西药可能起反应,如华法林和丹参一起用,出血风险就会增加。
医生容易犯的错。有的医生走流程式问病史,不懂得多问问患者其他情况,如“最近生活有没有啥大变化”,这样可能漏掉重要信息。有的医生因为时间紧,或自己先有了想法,就不重视患者说的一些不典型症状。有的医生不重视家族病史,没详细问家族里有没有人得早发性心脑血管病、肿瘤这些病,错过查遗传病的机会。
重视病史,医患都该这么做
患者要这么做。自己整理健康记录,有慢性病的,可以自己弄个“健康日记”,把吃药、检查结果还有症状变化都记下来,看病时给医生看,能帮医生更好了解病情。大大方方说病史,看病时直接告诉医生自己的病史,别因为不好意思就不说。学会问医生,如“我以前的病对这次治疗有影响吗”“我生活习惯要改啥”,这样能更清楚自己的病和治疗的关系。
医生要这么做。让患者放心说,在私密的诊室,耐心听患者说,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如“您说的话只用来给您看病”,减轻患者的顾虑。有技巧地问,从症状出现时间、特点、怎么引起的、怎么能缓解等方面,系统地问清楚。多方面验证,把患者说的病史、身体检查还有各种检查结果结合起来看,如患者说没得过肝病,可肝功能却不正常,那就得再问问是不是喝酒或者吃过啥药。
从两个例子看重视病史的重要性
案例一:隐瞒病史吃大亏。一男性因头疼去看病,没告诉医生自己一直吃抗凝药华法林。医生开了布洛芬止痛,结果这位患者消化道大出血。
案例二:病史细节救了命。一孕妇去产检,提到她姐姐有子痫病史。医生一听,马上加强血压监测,发现她有妊娠高血压,立即予以干预,避免了子痫发作。这就看出,家族病史能帮医生提前发现风险。
从法律和道德角度看病史问题
患者得说实话。《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患者得如实说病史,要是隐瞒或者造假,后果得自己承担。
医生得问清楚。要是因为医生没好好问病史,导致误诊,像没问过敏史导致患者休克,这可能就算医疗过失。
保护患者隐私。病史信息只能用来治病和公共卫生方面,泄露患者隐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得承担法律责任。
今后在重视病史上的新举措
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以后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不同医院都能调阅到同一患者的病史,不用反复问。像北京的“健康云”,全市医院都能覆盖到。
AI帮忙问病史。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患者说的话,提醒医生问漏的信息,如“患者说胸痛,但没问疼的地方有没有转移”。
医患一起做决定。通过共享病史,医生和患者一起商量治疗方案。如癌症患者,结合家族病史来选基因检测的方法。
当涂县人民医院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