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系的力量”守护群众健康
(上接第一版)“6”,便是依托三县三区疾控中心建立的6个分中心,这些分中心不仅承担着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任务,还承担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我市还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了N个基层卫生应急工作站点网络。卫生应急工作站立足“平急结合”,平时围绕传染病监测预警、传染病报告管理、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疾控健康教育等职责开展工作,“战时”独立或协同疾控机构开展重点传染病个案、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事件等调查处置和业务指导。
“过去,基层应对疫情如同‘单打独斗’。如今,通过三级平台,全市卫生应急体系宛如一个有机整体,‘中枢神经’的指令和专业指导能迅速传导至每个‘神经末梢’。”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杨琨介绍,通过基层卫生应急联动指挥平台、5G+卫生应急作业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一平台一系统”,与6个县区分中心、50个卫生应急工作站形成“三级联动”,实现了指令秒达、资源共享的高效运转模式。
织密基层防控的“神经末梢”
在花山区霍里卫生院,标有“卫生应急工作站”的独立区域内,应急值班室与物资装备室分区明确,防护服、采样箱等标准化装备整齐陈列。
“我们5名队员既是‘侦察兵’又是‘先遣队’,发现异常可立即启动预案,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响应,完成初步流调、提出防控措施建议等处置工作。”工作站负责人戴元生展示着移动终端上的流调APP——这是全市统一配备的智能设备,能实时上传数据并生成处置建议。
这样的基层哨点,马鞍山已实现乡镇街道100%覆盖。我市在全省首次建立了100多人的乡镇(街道)卫生应急队伍,每个工作站至少配备2名队员(一般为一医一护),并通过市级组织的全市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培训班、技能竞赛,以及县(区)的县乡联建培训演练等,提升队员实战能力。在市县带动下,卫生应急工作站逐步具备独立处置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的应急能力。
在应对2024年秋冬流感高发期时,“1+6+N”体系迅速运转,卫生应急工作站及时监测到病例异常增多并上报,市、县(区)疾控中心迅速响应,开展流调并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流感在一些集体单位的迅速扩散。
为加强卫生应急力量,我市组建了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共243人,建立分级响应、召集、调配机制。市级队伍分为6个应急分队,每个分队按市、县(区)两级流调人员“6+6”形式组建,促进了市县人员交流协作,提升了队伍战斗力。
从“地方经验”到“全省推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
我市积极响应,实施卫生应急工作站全域化建设、基层卫生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建设“两个首创”举措,通过卫生应急体系实体化、平台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四维推动”和市县乡“三级联动”,推动卫生应急站点、队伍、平台、信息化向基层“四个延伸”,打造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在卫生应急领域的新样本——马鞍山“1+6+N”三级卫生应急体系。
随着马鞍山“1+6+N”三级卫生应急体系频频见诸大众视野,荣誉与肯定纷至沓来——入选2024年全国第三批全民健康典型案例;国家疾控局《疾控工作动态》以“安徽马鞍山构建‘1+6+N’三级卫生应急体系”为题专刊报道了我市卫生应急工作做法;《安徽日报》《健康报》多次报道并刊发评论……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卫生应急工作站建设模式已被纳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省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江东大道849号的“指挥中枢”,到遍布马鞍山全域的“基层哨点”,“1+6+N”三级卫生应急体系如一张精密的防护网,实实在在守护着一江两岸群众的健康。随着省级推广与经验深化,马鞍山正以“体系”创新为笔,在守护人民健康的答卷上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