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3版:特别报道

融“宁”入“长” 一“马”当先

宁马城际铁路首列电客车进驻当涂车辆段(资料图) 记者 储灿林 摄

天空之境·露营基地(资料图) 记者 唐焱 摄

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资料图) 记者 储灿林 摄

合龙后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主汊航道桥(资料图) 记者 孙道军 摄

融“宁”入“长” 一“马”当先

(上接第一版)

合作共赢,构建产业“生态圈”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也是融入长三角的核心载体。

南京玄武区玄武大道一侧,科技感、创新感十足的马鞍山软件园南京马可萌双创基地配置优渥、环境幽雅,企业职工或聚精会神,敲击着键盘办公;或穿梭忙碌,与登门客户热情交流推介;宁马两地的工作专班正在和一波参观客商讲解园区的产业定位、要素保障、政策优惠等情况……

南京的科创资源、市场潜力与马鞍山的政策优势、创新机制无缝对接,促进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生动诠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发展理念。

“马可萌双创基地为我们长三角地区企业‘飞’来马鞍山搭建了广阔平台!”正在办公的马鞍山鲸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麻超由衷地说道。自入驻“飞地”以来,这位自主创业的零售电商企业家感受到的利好不胜枚举——地处南京,位于半小时通勤圈内,园区周边产业集聚,找订单、谈客户十分方便;花山区政府办事效率高,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前不久我们办理公司名称变更,原本需要花一两天办理的事情,如今只需打个电话,马鞍山软件园的工作人员便全程代办,真是令人省心。”

产业协同的深度,更体现在项目招引的“含金量”和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上。

走进位于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内的宝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现场正在进行厂房的主体施工,屋顶、墙面、设备、地坪,工人们分工有序、多线并进,如火如荼推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交通畅达、配套齐全、服务贴心,这些因素不断吸引着外地企业青睐马鞍山。“这里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吸引着我们来这里投资,在这边办厂也符合企业在长三角的整体商业布局。”谈起项目落户新型功能区,项目负责人朱建明表示,这里既有地利又有人和,政府围绕项目全方位、无缝隙、链条式的服务让他深有感触。

数据见证成效。马鞍山市长三角地区项目招引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8个,总投资1352.71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项目224个、占比53.6%,总投资650.57亿元、占比48.1%。今年1—4月,全市新签约引进南京地区项目47个,总投资96.1亿元,同比增长38.4%。

产业升级动能强劲的背后,是马鞍山大力推进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的有力举措。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县分中心、河海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皖工雨山分中心等一批产学研平台相继揭牌,市科技局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花山区与鼓楼区联合举办“双城汇”产才融合活动,揭牌成立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马鞍山经开区推动辖区企业泰尔重工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表面科学技术联合研究院……

从传统制造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马鞍山正以开放姿态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

交通互联,加速畅达“都市圈”

宁马同城,交通先行。

日前,宁马城际铁路建设迎来最新进展:5月下旬,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段)车站主体结构、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基工程、轨道工程已全部完成;8座车站正在加快推进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计划6月份完成收边收口工作;当涂南车辆段所有单体内外装修及附属工程全部完成,首列电客车完成接车,目前进场4列电客车,年底前完成进场24列电客车。

“全线各段开足马力,按时序进度加快项目建设,并同步推进江东大道恢复工程施工。”据市住建局宁马城际工作专班负责人周成钢介绍。

作为一条跨市跨省的都市圈通勤铁路,宁马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挑起马鞍山主城与南京,以及沿线城镇间公共交通出行“大梁”,高效助力打造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

在宁马城际铁路加快建设的同时,南京都市圈内的公交出行越发便捷,坐公交跨市跨省出行已成为“圈”内居民的日常。

“只要3块钱,坐上707路公交车就到了南京,逛个街、吃顿饭,回来天还是亮着的。”市民杭金花点赞,越来越多的毗邻公交使得去省外像“串门”。这不,越织越密的公交网,也让南京市民纷纷来马鞍山旅游。

“出门乘坐高铁转公交,半个小时就能到马鞍山当涂县,打卡胡氏面馆,吃个特色早饭。”南京市民感慨,交通互联,都市圈一体化,“画”出了百姓的出行方便和幸福生活。

交通动脉连接,“毛细血管”畅通,马鞍山与长三角的距离不断拉近。

截至目前,宁马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轨通;宁马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全线竣工;G4221沪武高速博望互通立交工程建成通车;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公路安徽段初步设计获批;G346滨江大道对接苏S356等项目加快建设;我市与南京对接公路共计45条(其中高速3条、国省干线12条、农村道路30条),实现等高对接32条;马鞍山市共有18条毗邻公交线路,线路总长500多公里,日运行600多趟次,日均客运量约7810人次……

下好交通“一盘棋”,是畅联都市圈、融入长三角的先导工程。马鞍山正在以“扩门户促融合、提能级强中心、升品质优质量”为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互联互通促融合,智慧绿色强交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域融合,绘就民生“幸福圈”

清晨,石臼湖“天空之境”的露营帐篷迎来首批南京游客;午后,南京鼓楼医院马鞍山分院的专家正通过5G系统远程会诊;傍晚,采石矶景区里乘坐“南京—马鞍山旅游直通车”的研学团队在吟诵李白诗篇……

在经济与交通深度融合的同时,马鞍山与南京及长三角的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勾勒出一幅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治理共通的立体画卷。

石臼湖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湿地,马鞍山市林业局与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签订了《宁马石臼湖联管联建合作框架协议》,当涂县、博望区、溧水区、高淳区之间建立起“人员互动、信息互通、技术互学、经验互鉴”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两市共同对石臼湖、长乐河等两地交界处水域开展陆路、水路执法巡查。2024年,“宁马两市协同开展长江苏皖交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成为生态共保的典范。

民生服务的“同城效应”持续释放。在医疗领域,南京市儿童医院“方拥军名医工作室”落户市妇幼保健院,上海华山医院与和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揭牌,36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在教育领域,宁马教育科研合作协议深入实施,“黄德忠名师工作室”跨区域教研,200余名教育干部赴长三角跟岗学习,南京百家湖小学博望分校等合作办学项目开花结果;在养老领域,花山区中交仁逸康养中心、当涂县石桥养老服务中心入选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宁马旅居康养战略合作协议让“银发族”实现“候鸟式”养老。

社会治理的“破界实践”亮点纷呈。博望区“两省一街警务室”成为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示范点,2024年联合破获跨区域案件15起;宁马公安政务服务“一体化”获评全省典型案例,28项服务“同标准”办理,危险化学品运输通行证实现“异地收件、线上领证”;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环石臼湖跨区域合作协议、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要点等相继落地,构建起“要素流动无障碍、监管执法无死角”的治理新生态。

从合作共赢构建产业“生态圈”,到交通互联加速畅达“都市圈”,再到全域融合绘就民生“幸福圈”,马鞍山正以“融入南京”为突破口,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宁马城际铁路通车运营、省际毗邻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扩容,马鞍山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以宁马同城化为支点,撬动长三角资源要素的“化学反应”,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2025-06-06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2107.html 1 3 融“宁”入“长” 一“马”当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