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8版:科普

健康解码

“糖”分超标?小心你的情绪也“超标”!

健康解码

“糖”分超标?小心你的情绪也“超标”!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等疾病之后的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作为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情绪造成重大影响。因长期服药、饮食控制、并发症风险等,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且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情绪波动如压力、焦虑等,会导致升糖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高,造成血糖不稳,而血糖波动又会加重情绪问题。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管理血糖,还要重视情绪健康,才能实现全面健康。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特点

焦虑、恐惧。这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初诊断糖尿病患者,常因对糖尿病缺乏认识,一般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患者往往表现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过分依赖家属,甚至失去自制能力。他们担心治疗痛苦以及疾病给家庭、事业带来的影响。

悲观、绝望。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或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很好的疗效。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出现情绪困扰

疾病本身的压力。糖尿病患者需频繁测血糖、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等,更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焦虑;时刻担心视力下降、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者恐惧心理。

饮食限制与生活方式改变。不能随心所欲吃甜食、高油高糖食物带来的饮食受限,可能引发挫败感。部分患者因身体原因,如关节炎等,难以坚持运动,产生无力感。

社会与家庭压力。“糖尿病都是吃甜食太多”引起的社会误解,增加患者自责感。由于家庭支持不足甚至抱怨,部分糖尿病患者情绪恶化。

血糖波动导致的情绪障碍。血糖不稳定患者抑郁发生率是稳定患者的3倍,反复的高低血糖让患者产生“我永远控制不好血糖”的无力感,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最终引发自我管理效能感下降。

科学应对情绪困扰

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科学应对!面对焦虑和抑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做好情绪管理呢?

正确认识糖尿病,接纳情绪。糖尿病虽不可治愈,但可通过科学管理(饮食、运动、药物)控制,与患者共存。焦虑和抑郁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必自责,应主动寻求改善方法,从而接受事实。

寻求专业帮助。当情绪持续低落或过度担忧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或参加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但需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建立积极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科学饮食,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燕麦、全谷物、绿叶蔬菜,稳定血糖,减少焦虑;定时定量,荤素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保持血糖平稳。不必完全禁食,而是学会“聪明吃”,偶尔享受一点小甜食也无妨,关键在于总量控制。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可改善心情并降低血糖。

家庭支持与社会融入。患病后要积极取得家人理解,家人应自发了解糖尿病管理知识,协助患者形成规律作息,避免苛责;多与其他糖友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学习控糖技巧,寻求同伴支持疗法,增加抗病的信心。

实用工具。糖尿病患者应积极寻求医务人员的专业帮助,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养成血糖记录习惯,记录血糖波动与情绪变化,从而找出关联,调整自我情绪。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糖尿病引起焦虑和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或放任不管。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心理调适,走出情绪困境,过上有质量的生活。请记住,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同样重要!如果你或家人正在经历情绪困扰,请勇敢寻求帮助——你并不孤单,管理糖尿病的路上,你可以走得更稳、更阳光! 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 何先凤

2025-06-06 健康解码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2129.html 1 3 “糖”分超标?小心你的情绪也“超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