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讨·
■ 陶红霞
“双减”政策引领基础教育转向“减负提质”,核心在于摒弃知识灌输与机械训练,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石,关乎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儿童需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抽象符号,多元智能理论启示需通过多样教学激活数理逻辑智能。这些理念与“双减”要求高度契合,共同指向低年级计算教学必须变革传统模式,探索契合认知规律、激发内驱力的新策略。
基于理论与政策指引,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系统实施游戏化、生活化、差异化三大策略。历时两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计算正确率有效提升,数学学习兴趣指数显著提高,充分彰显了新型教学策略在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负增效目标中的突出成效。
游戏化教学的建构与实施
游戏化教学顺应低年级儿童爱玩天性,将计算技能巧妙融入趣味活动。皮亚杰理论指出此阶段儿童思维依赖具体事物与亲身体验。教育神经科学证实游戏能激活大脑奖赏中枢,提升专注度。因此,游戏化教学设计需遵循知识包裹原则,如“数字接龙”强化数序记忆,“计算大富翁”内化运算顺序,使抽象规则在轻松氛围中被自然吸收。
以小学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为例,笔者设计了“太空探险”闯关游戏。其中,“陨石密码”训练口算速度与反应,“补给站采购”模拟购物联结数学与生活,“能源核心”需小组协作解决多步问题,培养团队能力。星级评价机制极大激发动机。数据显示,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绝大多数学生反馈“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尤为可贵的是,计算稍慢的学生在团队中也能展现独特解题策略,印证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
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转化路径
生活化情境教学旨在架设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使计算学习根植于真实的问题解决需求之中。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学习与经验的内在联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当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时,其理解深度和学习效果可大幅提升。“双减”政策更是明确要求加强学科实践,促进学用结合。
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笔者着力突破教材例题的局限,积极挖掘和创设源于学生日常的真实情境。在教学“元角分换算”时,组织班级“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买卖交易中运用计算知识,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财商;利用体育课跳绳活动,进行连续计数的加法训练,将数学学习无缝融入校园生活点滴。这种情境化的教学路径,不仅有效落实了新课标“学科实践”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数学应用意识,使计算技能从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实用工具”。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时,笔者实施了“小小理财家”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管理班级图书角10元的周转资金。他们需要详细记录每日的图书借阅收费和必要支出(如购买书签、修补图书),实时计算结余,并定期制作简单的收支统计图表。实践中,一个小组在采购单价1.5元的书签时,遇到了“买6个需要多少钱”的问题。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纸币学具(1元、5角),自发地探索出计算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直观理解与初步建构。这种从真实需求出发的数学探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计算的实用价值,其学习动力和成就感远超被动练习。
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差异化教学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目标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尊重并回应学生个体在计算能力发展上的客观差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学生在数感、计算速度、算法理解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可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前测诊断精准定位起点、课堂观察捕捉学习过程、作业分析诊断掌握程度,从而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计算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层递进的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有效避免了传统“一刀切”教学的弊端,为不同起点的学生铺设了适合其能力发展的“跑道”,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在“表内乘法”单元教学中,笔者依据前测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动态小组。基础组的学生主要利用计数棒进行“数群认知”操作活动,通过具身体验深刻理解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的和”;提高组则开展“算式接龙”竞赛,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快速提升口诀熟练度和计算速度;拓展组的任务是“编制乘法谜题”,要求学生用图画、故事或文字描述创设一个包含乘法问题的情境(如一幅画上有3排房子,每排有5扇窗户,一共有多少扇窗户),并尝试设计不同的解法,着重锻炼其数学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单元练习数据令人鼓舞:基础组学生的口诀记忆速度和口算正确率显著提升,平均速度提高了2.3倍;拓展组学生在解决综合应用题时,思路更开阔,策略更多样,得分率提升了四成。差异化教学不仅切实提升了各层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功喜悦,真正实现了“双减”背景下因材施教、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当涂县团结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