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作风淬炼党性 强根基永葆初心
□ 邵华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作风建设与党性淬炼始终同频共振——优良作风源于坚强党性的滋养,坚强党性又在作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锻造。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唯有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淬炼党性,以党性提升引领作风改进,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源之辨:作风与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作风是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党性修养在实践中的具象化。二者如同“源”与“流”“根”与“叶”辩证统一。
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基。党性决定作风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党性,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党性纯洁则作风优良,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反之,一些党员干部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根源在于党性意识淡薄,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
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的优劣直接反映党性的强弱,群众往往通过党员的作风来判断党的形象。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作风,让群众看到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党性本色;新时代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踏破山路、走进柴门”的作风,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担当。
二者在互动中实现共进。党性的提升为作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作风的改进又为党性淬炼提供实践载体。通过集中整治作风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淬炼中强化党性,再以更加坚定的党性自觉践行优良作风,形成“党性提升—作风改进—党性再强化”的良性循环。
历史之鉴:作风建设淬炼党性的百年实践启示
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淬炼党性的重要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整风运动”立规矩,在作风重塑中筑牢党性根基。延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我们党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推动党员干部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一时期的实践证明,作风建设必须直面问题,在解决具体作风问题中净化党性,才能确保党在艰苦环境中始终保持凝聚力战斗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作风整顿”纠偏差,在实践检验中锤炼党性担当。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考验,我们党先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强调“两个务必”,推动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要求。这段历史昭示着,党性不是抽象概念,必须通过作风建设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制度建设”固根本,在开放环境中净化党性品格。改革开放后,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考验,我们党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等制度,以刚性约束规范作风,推动党员干部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党性原则。这一阶段的探索表明,作风建设要靠制度保障,唯有将党性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作风规范,才能确保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保持纯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自我革命”求突破,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锻造党性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强化理论武装,实现由思想淬炼推动作风转变到党性提升。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相结合,既解决具体问题,又构建长效机制,才能在新考验中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坚强党性。
实践之要:新时代作风建设淬炼党性的路径选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以更高标准推进作风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淬炼党性,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其一,以思想淬炼为先导,筑牢作风建设的党性根基。思想是作风的“总开关”,党性滑坡往往始于思想松懈。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传承红色基因,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作风滋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党性境界,让“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自觉作风。
其二,以问题整治为抓手,在纠治不良作风中净化党性。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以钉钉子精神靶向整治。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虚浮作风,推动党员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中践行党性;持续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防“四风”问题隐形变异,通过查处典型案例强化警示,让党员干部在抵制诱惑中锤炼“清正廉洁”的党性品格。同时,问题整治不能停留在“纠错”层面,更要深挖思想根源,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党性反思,实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规范一方”的效果。
其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党性淬炼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约束。要完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将“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等党性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规范,如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等,让优良作风有章可循;强化制度执行,对违反作风规定的行为“零容忍”,通过严格问责倒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自觉;健全监督体系,整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力量,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确保党性在阳光下得到淬炼。
其四,以实践锻炼为舞台,在服务群众中彰显党性本色。党性的强弱最终要靠实践检验,作风的优劣必须在为民服务中体现。要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实践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实践锻炼,让党员干部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将党性修养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淬炼永无止境。从延安窑洞的灯光到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我们党始终以作风建设为镜淬炼党性,以坚强党性为魂引领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始终坚持以作风建设涵养党性、以党性提升引领作风,就一定能锻造出更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者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