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4版:理论

以节俭美德涵养优良作风

□ 市委党校 王春祥

以节俭美德涵养优良作风

□ 市委党校 王春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可见,推进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常言道:“有德者皆由俭来”,良好作风必须从节俭做起,只有大力弘扬和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节俭美德涵养优良作风,才能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地推进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俭则兴,奢则亡。历览古今,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著名的家训经典《朱子家训》言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在《诫子书》告诫后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晚清重臣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反复提点:“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自古以来,节俭,都是修齐治平的基本功,是涵养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要养成节俭的品行并非易事,非要立下决心、恒心,砥砺践行。

节俭,深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发展之道,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朴素民本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深邃辩证思维,既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保护,如“不涸泽而渔”,又彰显了对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尊重和敬畏,如“粒粒皆辛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和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应立足时代,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节俭融入新发展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节俭之气,涵养清廉政风,纯净社风民风。

节俭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

节俭,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百年大党,苦难辉煌,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玉汝于成的奋斗史。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在艰难困苦环境中锻造了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方志敏烈士狱中写下了《清贫》,道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他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红军长征路上,管理物资的军需处长冻死在风雪中,而不为自己动用一件军需物品,彰显崇高的人格力量。1945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对国共两党进行比较后说道:“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魅力就是简朴。他们的目标是勤奋工作和简单生活。他们的精力、活力和真诚与腐化的国民党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共产党正是用延安作风打败国民党的西安作风。

艰苦朴素,是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掉。今天,我们倡导并践行节俭精神,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精神风貌,不断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古训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史和现实都一再告诫,如果我们背弃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追求奢靡和贪图享乐,必然会背离初心,导致精神懈怠、理想淡化、道德滑坡,甚至出现事业废弛、人亡政息。

以节俭美德涵养党的优良作风

“俭以养德”向来被历代为政者尊崇、恪守。诸葛亮身居丞相,但生活简朴,专注于治国理政,终成“三分天下”大业;司马光一生衣食简朴,专注于学问研究,编成《资治通鉴》;周恩来贵为大国总理,但一生鞠躬尽瘁,专注于人民福祉,倾注“四化”大业,这些都说明了节俭在修齐治平中的重要作用。当下,“俭以养德”的理念具有现代意义,它符合生态文明观,同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高度契合,能很好地缓解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同时,简朴的生活方式,还能提升党员干部良好的品德和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统揽历史和现实,能够做到“俭以养德”并非易事,仍需要自我革命,知行合一,久久为功。首先是牢固树立节俭意识,进一步端正发展观、政绩观,重塑财富观、审美观,让节俭成为时代风尚。其次是自觉践行节俭生活方式,旗帜鲜明反对过度消费、奢华消费,坚持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持节能减排,实行低碳出行;坚持以身作则,过好紧日子。第三是推动节俭常态化长效化。以深入学习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契机,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清单制、问责制,并纳入干部考核机制,形成长效治理。

2025-08-11 □ 市委党校 王春祥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5891.html 1 3 以节俭美德涵养优良作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