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良作风树牢正确政绩观
□ 市委党校 阚姗姗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政绩观则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思想根基。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才能为正确政绩观培育提供深厚沃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引导党员干部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作风建设与政绩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政绩观作为干部对“何为政绩”的认知体系,本质上是对发展规律与价值立场的哲学表达,而作风则是这种认知在实践中的外化。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三个层面:
从价值维度看,人民性是连接二者的精神纽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优良作风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
从实践维度看,作风是政绩观的“试金石”。作风扎实是成就实绩的前提,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绩的真伪、优劣,最终要通过作风是否扎实来验证。那些“寅吃卯粮”的政绩工程、“数字游戏”的虚假增长,往往伴随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弊病。
从发展维度看,二者构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风建设的深化推动政绩观迭代升级,而正确政绩观的践行又反过来促进作风持续优化。
警惕政绩观偏差背后的作风顽疾
当前,尽管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影响正确政绩观树立的作风问题仍未根除,需要高度警惕、靶向整治。
一是“虚”字当头的形式主义。有的干部热衷于“材料政绩”,报表数字层层加码,实际工作原地踏步;有的搞“盆景工程”,把精力放在易出彩的“门面活”上,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里子事”漠不关心。这种“重痕迹轻实效”的作风,看似忙碌,实则空转。
二是“官”味十足的官僚主义。有的干部拍脑袋决策,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有的对基层呼声充耳不闻,热衷于向上邀功。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作风,导致政绩与民生需求背道而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三是“懒”字缠身的不作为。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遇到风险不愿挺身而出,把“不犯错”当“政绩”。这种“躺平”心态,看似“稳当”,实则是对职责使命的懈怠,错失了发展机遇,辜负了人民期望。
这些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修养不足、宗旨意识淡薄的体现。若不及时纠治,不仅会扭曲政绩导向,更会阻碍高质量发展大局。
以优良作风建设树牢正确政绩观
树牢正确政绩观,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在实践中构建“知、信、行”统一的培育体系。
树牢思想作风,校准政绩观“定盘星”。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班等载体,引导干部深学细悟“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核心要义。可结合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在重温“半条被子”等感人故事中,体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邃哲理。
优化工作作风,打造政绩观“硬支撑”。领导干部须恪守实事求是原则,以真言体现担当,以实干践行宗旨。主动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深度调研,精准捕捉群众急难愁盼,坚决摒弃“表面文章”与“形象工程”的形式主义倾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聚焦夯实基础、惠及长远的务实之举,精心谋划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锚定目标,持之以恒、精准发力。
端正领导作风,把稳政绩观“方向盘”。领导干部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先选拔任用秉持科学政绩观、务实笃行的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拓宽意见征询渠道,确保决策过程科学规范、民主高效。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困难挑战主动作为、不避不推,以优良领导作风引导校准政绩观偏差,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纯洁生活作风,守护政绩观“防火墙”。生活作风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党员干部形象和政绩观坚守。当以简朴为基,始终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思想深处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主动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决远离“小圈子”“关系网”,构建清清爽爽的交往关系。同时,须将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守住廉洁自律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