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拾贝·
中学古诗词教学“以史传情”策略探微
■ 丁琼芳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古人的思想情感与时代精神。其创作往往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事件及诗人个体经历紧密相连。基于“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与“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历史视角,实施“以史传情”策略,是帮助学生穿越时空隔阂、深刻体悟诗词情感内涵、涵养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这一策略强调以历史知识为桥梁,连接古今情感,实现与古人的深度“共情”。笔者所在的《初中历史与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深入挖掘相关历史背景
古诗词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诗人彼时彼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深入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理解其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的前提。
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诗词的创作年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重大事件、诗人的生平际遇进行细致研究,在《观沧海》教学时,了解其创作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此时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又北征乌桓得胜,正踌躇满志地推进统一北方的宏图。他登临碣石山,眺望浩瀚渤海,壮阔之景激荡起胸中豪情。诗中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景象的描绘,绝非单纯的写景,更是其囊括四海、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磅礴外化。只有将这首“观海”之作置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历史节点和个人功业巅峰的背景中,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蕴含的吞吐宇宙的帝王气魄。课前或课中,课题组教师有意识地、精炼地将这些关键背景信息融入教学环节。这并非简单罗列时间地点,而是要点明背景与诗情的内在关联。通过背景的铺垫,引导学生明白:诗人笔下的意象、抒发的情感,皆是对其所处历史境遇的回应与折射;脱离历史情境的解读,往往流于表面,难以触及诗词的灵魂。
生动讲好关联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以其情节性、形象性,天然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优势。将蕴含在古诗词背后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课堂,能将凝固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关系,极大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情感距离。
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紧扣诗词主旨选择故事,服务于情感理解,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时,对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讲解,引入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的故事,讲述他们少年同窗、同榜登科,后因北宋激烈的党争而各自漂泊、聚少离多的经历,重点突出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写下此词时,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的背景,再结合苏轼书信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真挚表达,以及当年苏辙因公务繁忙未能应约至密州相聚的细节,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共婵娟”的旷达祝愿背后,那难以排遣的骨肉分离之痛和对团聚的深切渴望。一个故事,便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感人至深的手足情谊。讲述故事时,课题组教师尤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力求绘声绘色,营造历史现场感,同时把握好时长和深度,避免故事喧宾夺主,确保最终落点仍在对诗词情感的精准把握上。
精准链接关键历史事件
许多经典古诗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产物或间接反映。这些事件深刻地塑造了社会面貌和个体命运,成为诗人情感的强大触发点。教学中,精准链接相关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产生的根源。
杜甫被誉为“诗史”,其作品是链接历史事件的典范。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时,结合“安史之乱”(755-763年)这一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来解读,使得学生明白,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迫使杜甫颠沛流离,最终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简陋茅屋(即杜甫草堂)栖身。诗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困窘,是战乱年代万千流离失所者悲惨处境的缩影。更关键的是链接事件后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自身屋破受冻的极端困境下,杜甫并未沉溺于个人悲苦,而是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换取苍生安宁。这种由己及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是其“诗圣”人格的集中体现,也唯有置于安史之乱导致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其崇高才得以彰显。在链接事件时,课题组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事件的本质、影响及其与诗人处境的关联,引导学生重点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如何作用于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诗人如何通过诗歌回应这一事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从而揭示历史事件与诗歌情感表达的深层因果。
深刻领悟历史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孤立存在,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民族集体情感和审美经验的结晶。从历史视角解读意象的文化密码,是深入把握诗词情感基调的关键。
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常见意象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稳定文化象征意义。“雁”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在思乡怀人题材中,其文化内涵直接源于古代“鸿雁传书”的历史传说。理解了这一文化背景,学生就能轻松领悟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借归雁传递家书的期盼,以及其中蕴含的浓烈乡愁。同样,“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成为汉代以来重要的送行习俗,故“杨柳”常象征离愁别绪;“明月”因其跨越时空的普照特性,自古便是寄托相思、沟通两地的情感媒介。教学中,课题组教师不仅指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在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他为何选择这个意象而非其他”“该意象承载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如何更精准、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彼时彼刻的独特心境”,揭示意象背后的历史层累与文化基因,能使情感分析更具深度和文化厚重感。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第八中学东校区)
〔注:本文系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历史与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G230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