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为媒溯文明之源 交流互鉴承中华根脉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年会(2025年)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记者 陶志尧 邓婷婷
见习记者 蔚雅璇
“玉器是凌家滩古国的魂”“刻纹玉版和玉鹰(阳乌)构建了宇宙观”“凌家滩和红山文化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大众的交流,而非社会上层贵族的远距离交往”……碰撞产生火花,研讨孕育真知,交流汇聚智慧。
8月15日至17日,在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年会(2025年)凌家滩玉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文博考古机构、高等院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展开五场专题研讨,围绕三大史前玉文化的比较研究、史前玉器工艺技术等领域各抒己见、碰撞思想,成果丰硕。
其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敬国,作为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的第一代领队,从考古挖掘第一视角,回顾了凌家滩的发现与发掘过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方向明,聚焦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明先锋”凌家滩和“接力棒”良渚展开分析;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聚焦凌家滩与红山的文化交流,深入探究两大玉文化中心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次研讨会以玉文化研究为核心,有效拓宽了学界对凌家滩玉文化的认知边界,为传承与发扬凌家滩文化注入新动力。会议形成的系列研讨成果,将进一步激发一线考古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为后续相关考古研究与文化阐释提供重要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乃诚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一评价也得到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叶润清的共鸣。他说:“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深度探讨了凌家滩与红山、良渚这三大史前玉文化的关系,对进一步认清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推进凌家滩文化研究与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嘉宾、学者积极发言、交流讨论,分享各自在中华玉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视角,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