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融合发展之路 让城乡“双向奔赴”
(上接第一版)
全域更新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人民至上,城载未来。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拥江而建、协调发展,马鞍山城镇化率已达74.4%,比全国、全省分别高7.4、11.8个百分点,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的“时与势”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如何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对于马鞍山来说,这既是发展之问,也是必破之题。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与‘存量时代发展’的底层逻辑,做好要素资源的‘助推手’,在高质量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中找到‘创新之道’。”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首过往,马鞍山一直将城市有机更新作为民生答卷的核心题眼,城市建设向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方向迈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筹推进新城开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阳湖片区配套设施加快建成,秀山片区功能持续完善;317个老旧小区“逆龄生长”,122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工业遗存变身文创地标,创客+文创园让老厂房充满“新活力”;闲置空间成为国际赛场,ROGT网球赛事中心打造“腾笼换鸟”新样板;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50.9%,16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加快建成……老与新,尽显辩证光辉。
地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向城市全域延伸,云端,强大算力服务城市治理;黄梅巷、常青路等“潮汐”摊点提升管理精度与温度,体育路夜市、师专1958夜市等烟火与文明兼具;“三全一多”社会治理模式、社区党建“零距离”工程精管善治,“全科社工”“红色物业”、信访“门诊”等共建共享……里与外,尽显“绣花功夫”。
再看现在,花山区红星村的老旧房屋原拆原建项目,不仅让居民拥有了更安全舒适的新居,还鼓励居民参与到项目决策和管理中,城市更新逐渐由“政府主导”向“居民自主”转变;在山湖澜庭,存量房改造为人才住房的“人才驿站”落地,让青年人才“拎包入住”,同时配套了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打造出活力集聚的未来社区……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从“基本需求”到“品质生活”,马鞍山在城市更新中始终聚焦“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望未来,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域城市更新,抢抓宁马城际铁路、巢马城际铁路开通重大机遇,以轨道重塑城市、以站点激活片区,建设高品质的居住小区、人才社区、创业街区,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规划建设宁马科创走廊,实现站城一体、产城融合。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增量资产价值,推动全域更新与小空间复合并行,打造“老字号街区焕新”、未来社区、人才驿站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十大行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完整社区、城市悦书房、邻里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
创新驱动基底更加稳固,功能品质显著优化,发展活力全面迸发,“我们将持续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把马鞍山打造成为人人向往、人才荟萃、人城和谐的幸福家园。”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要素流动 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
观棋,心有全局;行棋,精准落子。
由城市看开去,改革不能“孤军突进”,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调控不能“零敲碎打”……必须要念好“融”字诀,下活“一盘棋”,让田野接轨时代,让城市记住乡愁,实现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地从哪出?钱从哪来?人到哪去?城乡融合发展,这三问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
在和县石杨镇八禁村,层层梯田沿山铺展,驷马河水通过新修的渠道直达田头,“不怕涝、只怕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由本土龙头企业出资成立项目公司,负责流转土地、修建水利、运营品牌,村民以地入股,既得租金又分股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旱涝保收、收益共享”。
作为“五统五促”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和县石杨镇八禁村的蝶变,正是马鞍山整合土地要素、下活城乡融合“先手棋”的生动落子。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体参与、农民受益”的长效机制,首创专项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沉睡的土地资产”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增量”空间。
如今,把零星的“盆景”连成系统的“风景”,马鞍山正进一步推动“五统五促”试点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拓展延伸。“我们正积极推进经开区年陡镇、和县石杨镇等5个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统筹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优化农村国土空间布局,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资规局生态修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子落,全盘活。
聚焦“地”,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全面完成二轮延包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形成机制,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聚焦“钱”,每年培育打造20个左右“双领共富”型合作社,探索创新村党组织领办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持续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聚焦“人”,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引导各类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地、钱、人’三大核心要素,着力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在激活乡村既有要素资源潜能的同时,力促人才、资金、技术入乡更顺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共兴 同绘城乡共富共美新景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县域经济已超越单纯的新型增长点培育阶段,转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经济版图的关键枢纽。
近年来,马鞍山持续推动县域经济融入全市产业布局,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如今,含山县的绿色智能铸造特色产业,和县的新能源产业和蔬菜产业,当涂县的金属基材料及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和食品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姹紫嫣红”,县域经济“群芳竞艳”,正为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活力、添光彩、提能级。在《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5》中,三县全部入选“安徽县域综合实力30强”。
那么,如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是例证——
在当涂县,塘南镇的5万亩蟹塘已进入育肥关键期,丰收的气息开始弥漫;一家家“蟹工厂”有序生产,蟹黄酱、蟹黄面等成为网络“爆款”。作为河蟹养殖大县,当涂县约有2万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全县农民人均渔业经营性收入约1.1万元。
在含山县,环峰镇祁门村凭着一滴滴的芝麻油撬动了“舌尖上的经济”并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如今,含山县食品产业园拔地而起,以油脂经济和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不断吸引和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一个个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为民谋利,释放着强“磁力”。
“我们将聚焦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等3个县域特色产业,植物基饮品、乳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预制菜、豆制品与调味品、食用油、动物饲料等8个优势重点产业,食品包装、食品物流2个关联产业和保健食品、宠物经济2个风口产业,着力构建‘382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陈静媛说。
陈静媛表示,我市将统筹整合现有资源、科技、产业优势,以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龙头企业外引内培、特色农产品加工原料提质、农产品加工科创引领、农业品牌创建行动、农产品加工创业促进等“六大行动”为抓手,横向打通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拓展相协同的创新链条,纵向打通优质原料供应、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相衔接的产业链条,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