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类新闻视频赋能思政工作实践探析
□ 朱现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推动文化传播与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主流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并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渠道多元化、时间碎片化、互动深度化的传播特征,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引领价值导向的责任。思政工作需突破传统模式,借助贴近群众的传播载体,将文化浸润、榜样引领与实际服务相结合,以更鲜活的形式实现育人目标,而民生类新闻视频正是连接媒体功能与思政需求的重要纽带。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顺应媒体融合趋势,于2024年3月推出民生栏目《身边》。该栏目秉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理念,构建“电视+网站+客户端+视频号”全媒体传播矩阵,内容覆盖历史人文、社会民生、健康医疗等领域。一年多来,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300万次,凭借专业化内容生产与本土化视角,在传承本土文化、传递正能量、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显著社会反响,为民生类新闻视频赋能思政工作提供了实践样本。
文化浸润新路径:
以本土文化激活思政育人生命力
主流媒体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核心载体,承担着挖掘文化价值、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思政工作需以文化为根基,通过本土化内容引发群众情感共鸣,而民生类新闻视频可依托“贴近性”优势,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象的视听内容。同时,“移动优先”与全媒体传播理念要求媒体打破单一传播渠道,通过多平台推送让本土文化触达更广泛受众,实现从“文化传播”到“文化认同”的思政育人目标。
在实践中,《身边》栏目推出多个文化专题系列节目,深度挖掘马鞍山本土文化资源。“文化中国行”节目走进和县“陋室”、采石矶等文化地标,以新颖讲解展示文化精髓;“走街穿巷”节目聚焦解放路、花鸟市场等街巷,通过镜头呈现城市发展变迁与背后故事;“身边的非遗”节目深入基层县区,沉浸式记录湖阳羽毛扇、当涂剪纸、谢家馄饨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创作过程,解码文化密码。这些节目通过全媒体矩阵传播,让本土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助力受众建立文化认同,为思政工作奠定文化根基。
故事传情新篇章:
以身边榜样强化思政价值引领
民生新闻是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观念为传播基点,而思政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二者可通过“故事化传播”实现深度融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能突破思政教育的“说教式”局限,以情感共鸣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更倾向于接收具象化、情感化的内容,身边榜样故事恰好契合这一传播需求,成为强化思政价值引领的有效路径。
《身边》栏目始终聚焦身边平凡人的动人故事,以镜头捕捉城市温度。在和县,爱心车队副队长赵显生带领志愿者为群众送去粮油与关怀,诠释“邻里守望”;博源社区的刘小三虽腿脚不便,却以坚定行动传递奉献精神;杨丽丽带病带领孩子奔跑,用脚步书写“向阳而生”;理发师陈红以专业手艺与爱心践行“敬老爱老”。此外,新春佳节期间,该栏目记录交警、民警、收费员、铁路工作者的坚守身影。这些故事通过多平台传播,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精神火炬,既展现个人品格闪光,也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为思政工作提供鲜活素材。
场景化助农新实践:
以融合模式拓展思政服务维度
“媒体+服务”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思政工作从“理论宣传”走向“实践服务”的关键延伸。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民生类新闻栏目可凭借品牌资源与传播优势,搭建农产品供需对接桥梁,将思政工作与助农实践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场景化传播能打破传统电视购物的单向局限,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用户参与感,让思政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身边》栏目创新打造“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场景体验”立体营销模式,积极开展场景化助农实践。今年3月31日,该栏目主播来到由安徽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徽’常好物”网络助农公益活动现场,推介近20款马鞍山农特产品;4月1日,奔赴鸣奇农场,助力农民售卖农产品。节目中,栏目主播深入原产地,带领观众“云逛”农场,实现线上线下场景共融与实时互动。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还让受众通过沉浸式购物感受乡村发展,有效拓展了思政工作的实践维度。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