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6版:采石矶

探访江南第一家

●高道石

孔灵,位于绩溪县的西南部,距县城10公里,是一个有1700余年文化底蕴的古村。巷垣门上“古孔灵”笔力苍劲雄浑的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

孔灵古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拥有徽州传统村落的特征。孔灵至今仍保留着数十栋满目疮痍的古民居。古门楼、古巷、老街、古商号以及凹凸斑驳的石板路仍是那样执着和顽强,它们是孔灵昔日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其中,江南第一家——古孔灵浧园是笔者慕名特地前来专访的一座私家庄园。该庄园由兰香书院、峻德堂、南屏读书堂、临书别院、耕读第、浧坡别墅、亲睦堂、忠烈庙、八角井观鱼和花厅等近二十幢古建筑宅院构成。其中“浧坡别墅”四个字是胡适先生的手迹。1928年初夏,胡适先生返乡,为汪氏家族庄园大宅题了门额。其寓意是:泥土并不起眼,下沉而为地,堆垒而为坡,巍然屹立,非一日之功。满而不溢,足而已。胡适先生大手笔,亦喻汪氏是耕读传家、厚德流光的世族。

浧园中的兰香院、南屏读书堂、临书别院和耕读第等书香浓烈的宅院,是笔者重点流连的场所。

“南屏读书堂”是汪氏的私家书院,以汪姓子弟为主,也吸纳别姓资质好的子弟,集中由此深造学业。书院定期聘请品学兼优的大儒前来讲学。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还邀请其他学院的学子前来“会讲”。可对一些学问问题展开讨论,还包括对各种文章进行点评。年终祠堂还对学业优等者奖励大米两担。正因为南屏读书堂学术气氛浓厚,很多学子考取了举人进士,衣锦还乡,必来书堂谢师谢学,因此日日书声琅琅,常常冠盖盈门,成为村中一景。

“临别书院”流传这样一则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汪氏家族出类拔萃子弟汪安尚自幼立志读书,好临名家书帖,弱冠即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有一年,汪安尚去山东济南看望经商的叔父,有一位经营文房四宝的本家,闻知汪安尚书法了得,十分推崇,请他到府上鉴赏收集到的名书帖,汪安尚返家时,老板托他带册王羲之真迹“霜寒帖”给在家养老的父亲。没料到汪安尚在途中遭遇劫匪,行李包括“霜寒帖”被洗劫一空。汪安尚即返回济南,向那位托带书帖的老板请罪,并斩钉截铁地表示:倾一生之力也要找回真迹。他愿在那位老板店里当伙计,白天打工,夜里临摹王義之书帖。一年后,汪安尚书法更上层楼,仿王羲之各帖几可乱真。

后汪安尚辞行来到孔灵摆书摊,卖字度日。案头摆有一套他临摹的王羲之“十七帖”,人人见了以为是真迹,爱不释手,有人出价一万两黄金买,汪安尚就是不卖。提出只有拿王羲之真迹“霜寒帖”调换方可。一晃过去四年。忽有一位穷苦少年前来换帖,说是他爸五年前在一个船主那儿买来的。汪安尚仔细辨认,正是那失去五年的“霜寒帖”真迹。

汪安尚带着“霜塞帖”真迹日夜兼程赶回济南。此时老板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看到“霜寒帖”真迹,居然翻身坐起。汪安尚即禀报“霜寒帖”失而复得的经历。老板听了潸然泪下,夸汪安尚是个难得的诚信君子。老板挣扎到书案前,题了“履信轩”三个字,并将“霜寒帖”一起送给汪安尚,要他在家中设立“履信轩”供奉墨宝,免费提供族中子弟临摹。于是,汪安尚在家乡设“临书别院”,挂上“履信轩”匾,又临了许多副本,供族人练字。

耕读传家的故事极其震撼,深深打动了我。为了读懂你的家族文化内涵,孔灵,我会再来的。

2025-05-23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1382.html 1 3 探访江南第一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