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5版:理论

地方主流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实操初探

□ 王勇

地方主流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实操初探

□ 王勇

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思政工作的核心任务。地方主流媒体须立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突破传统思政工作模式局限,创新传播手段与话语方式。这既符合新闻舆论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也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的关键路径,对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积极探索思政工作创新路径,于2021年4月创建“党旗下的诵读者”特色党建品牌,将机关党建、思政工作与新闻宣传深度融合。中心54名播音员、主持人组成志愿宣讲团队,通过线上融媒传播、线下基层宣讲、外延公益赋能等方式,走进基层县区的社区、学校、乡村,开展多样化思政活动,一改“会堂式”说教模式,成为广受基层干群欢迎的“明星”团队,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时锤炼了思政队伍,提升了党员素养。

线上融媒联动:

打破时空壁垒,拓宽理论传播广度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移动化、分众化、即时性特征,地方主流媒体需主动适应以手机为核心的终端用户习惯,构建“一次生成、多次分发、多端覆盖”的传播矩阵。这不仅是对“媒介融合”理论的实践,更是解决传统线下宣讲“受众局限、时效不足”问题的关键。广播作为具有权威性与感染力的传统媒体,其线性传播模式能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受众,与新媒体平台形成互补,实现理论传播从“点上发力”到“面上覆盖”的转变,让党的声音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广泛人群。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围绕“党旗下的诵读者”特色党建品牌构建了立体化线上传播体系。每场诵读宣讲均被制作成小视频与微刊,在“见马鞍山”视频号、广播频率(FM105.1综合广播、FM95.4生活故事广播、FM92.8交通音乐广播)视频号及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实现“一次创作,多端传播”;同时,针对线下活动受众局限问题,在广播频率开设专属专栏,以线性传播覆盖上班族、驾驶员等不同群体,既适应了新媒体传播潮流,又通过广播的即时性增强互动感,让党的创新理论借助多元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线下扎根基层:

贴近群众需求,挖掘思想引领深度

“走转改”是新闻工作使命责任的内在要求,思政工作则需遵循“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的原则。在思政工作实践中,地方主流媒体开展线下面对面宣讲,需打破“单向灌输”的刻板模式,通过现场互动、情感共鸣,让理论传播从“抽象概念”转化为“鲜活故事”,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能消除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让思政教育从“纸上”落到“心上”,是提升思想引领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党旗下的诵读者”特色党建品牌创建之初,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便组建由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党员构成的宣讲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与宣传工作特点,深入基层一线。宣讲团队先后走进含山县环峰镇梅山村,和县历阳镇镇淮社区,花山区霍里街道秀山湖社区、桃源路街道师苑社区,雨山区江东街道东方明珠社区、佳山乡学苑社区,以及向山小学、金瑞初级中学等数十个站点,现场读原著、学原文,诵读党史故事、红色家书,通过专业表达与热烈互动,替代“会堂式”生硬说教,成为活跃在城乡间、广受基层干群认可的“明星”宣讲力量。

外延公益赋能:

拓展品牌价值,强化思政育人温度

地方主流媒体不仅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更是社会服务的参与者、正能量的传递者。思政工作若仅停留于理论宣讲,易显单薄;而将思政理念与公益实践结合,会使思政工作更具温度与感染力。这种“品牌+公益”的模式,既拓展了党建品牌的内涵,又通过爱心行动传递党的温暖,形成“传播理论—服务群众—凝聚共识”的闭环,是实现思政工作与社会价值双赢的创新路径。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积极拓展“党旗下的诵读者”品牌外延,联合社会力量打造“见‘爱’”系列党员志愿者公益活动。其中,“爱满后备箱”活动号召市民义卖闲置物品,善款全额捐助本地贫困母亲;“爱心送考”活动为中高考学子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助力升学之路;“让爱回家”活动则聚焦留守儿童,送去学习与生活关怀。这些公益实践将思想政治工作从“理论层面”延伸至“实践层面”,不仅提升了党建品牌的影响力与价值,更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爱心善举融入群众生活,释放出思政工作的持久活力。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9-22 □ 王勇 1 1 马鞍山日报 content_158495.html 1 3 地方主流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实操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