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闻宣传在基层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张正丽
新闻宣传是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载体,凭借高效性、广泛性、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以及监督职能,成为基层思政工作的关键支撑。面对党员数量庞大、任务艰巨的现实,基层思政工作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新闻宣传能通过多元媒介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精准传递,助力基层思政工作突破传播壁垒、强化效果落地,同时以全民监督推动工作者履职尽责,彰显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初步建立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起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新闻宣传赋能基层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搭融媒矩阵 拓宣传广度
新闻宣传的本质属性与基层思政工作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一方面,新闻宣传的高效性、广泛性可破解基层思政工作覆盖难题,通过多媒介同步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快速触达基层党员;其真实性、准确性则保障思政内容的权威性,避免信息偏差影响思想共识形成;时效性则确保及时传递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呼应基层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新闻宣传的监督职能可倒逼基层思政工作者严谨履职,结合全民监督形成工作闭环,与基层思政工作“科学化推进”的要求深度适配,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在基层不打折扣。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媒体生态一体化重塑”,将新闻宣传特性转化为基层思政工作实效。在平台建设上,构建新媒体传播体系,以“白菜心”客户端为融媒旗舰,接入25个高频便民服务模块,在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嵌入思政内容;“马上”品牌聚焦新闻发布与政务服务,通过“马上办”“马上观察”等账号精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身边”品牌则以社交电商为载体,在“内容引流+消费转化”中融入思政元素。
精内容创作 挖思想深度
媒体融合机制创新是突破传统新闻宣传局限、提升基层思政工作效能的必然选择。传统媒体“各自为战”的模式,存在传播碎片化、资源浪费、思政内容触达率低等问题,而一体化机制设计能整合采编、运营、技术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分发、全媒传播”,让思政内容覆盖更广泛、传播更高效。同时,科学的评价体系与组织架构,可激发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其更主动地挖掘思政素材、创新传播形式,解决基层思政工作“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的痛点,使党的创新理论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基层。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以“组织架构一体化再造”“业务流程一体化重构”“评价体系一体化重建”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为基层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在组织架构上,精简内设机构,组建全媒体指挥中心、大数据部等新部门,打破部门壁垒,让思政内容生产更高效;推行项目专班制,鼓励跨领域组建团队攻坚思政主题报道,凝聚多部门力量打造精品内容。在业务流程上,将“策采编发”升级为“策采编发营评销”,实现思政内容从策划到传播、评价的全链条优化。
强人才技术 固思政根基
技术赋能与人才建设是新闻宣传持续服务基层思政工作的核心支撑。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能提升新闻宣传的智能化水平,如数据中台可整合用户数据,精准定位基层党员的思政需求,实现“分众化传播”;AI技术可辅助选题策划、内容加工,让思政内容更具创新性与吸引力。而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鲜活宣传内容的关键。只有具备“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深入基层挖掘思政故事,以生动的表达引发基层党员共鸣,保障基层思政工作的质量与深度。
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技术赋能一体化加强”与“人才队伍一体化锻造”,为基层思政工作筑牢支撑体系。在技术赋能上,打通纸媒、广播电视、新媒体系统,建成数据中台,为思政内容的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撑;将AI嵌入选题策划、采编加工环节,开发系列AIGC正能量产品,以技术创新增强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在人才建设上,组织核心团队赴先进地区学习,邀请专家培训,派遣骨干赴央媒学习,启动“强‘四力’ 练‘尖兵’——2025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大练兵”。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新闻宣传的技术水平与人才质量,更让基层思政工作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